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744|回复: 1

转西祠胡同:《剑蝶》热映之际的探讨:“梁祝”户口是南京高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6 22: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user.xici.net/b1076628/d78889594.htm

看完《剑蝶》,挥之不去的是心头那抹淡淡的哀愁。

  从电影院出来,无意间的蓦然回首,海报中的却是《画皮》中周迅那副凄怨的神情。惊觉,近期的我已是第二次中了导演的圈套。

  怀旧的社会,难道大银幕也重新拾起了煽情的手法?

  但对于影片手法不感兴趣的我,来观摩《剑蝶》的本意其实就是希望能在《剑蝶》中寻找到高淳的影子,当然,对于虚构的电影来说,意义只是票房。不过我想探究的还是《“梁祝”原型在南京高淳》的新闻报道,因为这篇报道也让我在10年之后重新迷恋上了“梁祝”,或许,我的骨子里一直都喜欢“梁祝”,从来没有舍弃过。

  做为中国古代的“四大传说”。“梁祝”中古代人对于自由恋爱忠贞不渝的向往在喜欢新鲜和刺激的现代人来看似乎不可思议,或者更有些惭愧。但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甚至不能自主选择婚姻对象的情况下,化蝶双飞也许是封建社会中年轻人们的唯一爱情梦想了。

  也许正是传说本身所承载的梦想和希望,再经过千年的酝酿和发酵,让“梁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让人心动的爱情传说之一。仅仅一曲《梁祝》,就足以催泪断肠,可以想象这个传说本身所具备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也正是有这个民间威望,才导致“梁祝”的原型成了各地抢食的香饽饽,因为一旦“梁祝故里”被公众所承认,那所带来的资源是什么?一张具备足够说服力的城市名片?还是一个经过千年传诵的历史品牌?那时候,为当地所带来的又何止是一个爱情传说那么简单?

  但既然高淳在《剑蝶》热映之际挺身而出,和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济宁、河南驻马居、安徽舒城等地竞争“梁祝故里”,那我就将主要“梁祝”竞争地的特点写出来,希望能有专家和学者给我们做出详细的最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判断。


  1、舒城“梁祝”

  舒城当地有梁山伯古墓以及祝英台遗址和马文才故居遗址,而当地关于“梁祝”的戏剧特别的多,但有很多祝姓村民非常反对演“梁祝”戏,因为他们认为祝英台是他们的老祖宗。当然,舒城的“梁祝”地位也确实有部分学者认可的,如国家“民协”副主席,著名学者白立辰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时说:安徽舒城有资格说是梁祝原发地。04年河南电视台摄制组也来舒城,为香港凤凰电视台“梁祝文化万里行”采风拍摄了南港梁山伯墓地和梁庵桥遗址,并录下了关于梁祝故事一些传说。  


  2、宁波“梁祝”

  宁波“梁祝”是目前最具公众认可并且数据最详细的区域。比如:东晋末(公元367-375年) 梁祝故事发生,宁波高桥筑梁祝墓(今存)、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 宁波鄞州建造梁山伯庙等等以及1996年5月 梁祝学术研究机构——梁祝文化研究中心成立、1997年9月 宁波梁祝文化公园落成暨梁祝文化节开幕等等。宁波甚至有些古代数据已经详细到具体年代。


  3、汝南“梁祝”

  “梁祝”的籍贯和求学攻书地,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学作品多认为在河南,对殉情埋葬地也多认为在汝南县。1926年,著名民俗学者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等曾先后指出:“梁祝”故事应以河南为中心,渐次向风物圈周围扩张开去。当代专家认为,晋代汝南郡的世族大姓因八王之乱等原因,知识分子、名门望族、商贾等四处逃亡,梁祝的爱情故事随着迁徙人群,传遍浙江、山东、江苏、四川、安徽等全国多个地区。汝南县境内也同样有梁山伯家乡梁岗、祝英台家乡祝庄、马文才家乡马庄、二人结拜的村庄曹桥、攻书的地方红罗山书院,还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地等。而国家也比较认可汝南“梁祝”。


  4、宜兴“梁祝”

  2006年宜兴获授“梁山伯祝英台之乡”,在宜兴市善卷洞景区举行的授牌仪式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人士和有关专家学者表示,宜兴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在国内多处有关梁祝的传说地中,“宜兴梁祝”有着记载最早、记述最丰、遗迹最多、史据最足等特点。而“梁祝”传说最早在晋代就开始在宜兴一带流传。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而历代记述宜兴“梁祝”的志书和古籍有20余种,相关内容的诗词游记近百篇,为国内仅有。当地也多产蝴蝶,更有“梁祝”故居。


  5、济宁“梁祝”
  济宁“梁祝”主要起源于1995年4月,济宁、微山的文物部门在微山县的马坡乡发现了梁祝墓,通过挖掘,出土了一块墓碑,上有一篇全文800多字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经过考证,这一墓碑为明代正德11年(公元1516年)重修当地“梁祝”墓、祠时所立,是目前全国对“梁祝”身世故事记录最详实的一块墓碑。通过碑文的记载可以看出祝英台是济宁九曲村人、梁山伯应在济宁马坡附近居住,同时两人还一起在济宁境内的峄山上读书求学。目前在峄山的西面有一块巨石,上刻有“梁祝读书洞”字样。而当地梁祝马三家至今仍有不通婚的习俗。


  6、高淳“梁祝”

  高淳“梁祝”说主要起源于一首民歌“华山畿”。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汪士延说,《华山畿》在高淳至少流传了千年,最早来源于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被收录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整首歌只有短短几句,可是却完整地讲了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而且,这个传说在情节上,和“梁祝”有惊人的吻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淳这里流传的是“口头文学”版本,这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其他地方基本都是戏曲版本,高淳这里的口头文学版本,口口相传,更可信,更符合情理一些。”高淳县桠溪镇文化站站长吕克斌非常肯定的说。而他的观点也直接证明了高淳是“梁祝”发源最早的地方,因此,说“梁祝”来自高淳,也确实有可能。


  究竟“梁祝”户口属于哪个城市,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报告。

  不过南京高淳抛出的“高淳梁祝”必定会掀起“梁祝”学术界又一番争议和风波。

  但传说人物并非历史人物。而且时下的中国也掀起了一股争抢风,就好比韩国人说孔子老子是韩国人一样,忙的不亦乐乎。
  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李自成的坟墓多达五处,已成了当下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其实我个人认为,“梁祝”存在传说中,才是最唯美也最浪漫的。

[ 本帖最后由 缘定浦江 于 2008-10-16 23:20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16 23: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是俺们那旮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5-5-21 02:11 , Processed in 0.2098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