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楼主: 煮鹤焚琴

中国国宝级精品文物展播——中国禁止出国展示的64件极品文物(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4: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齐王墓“龙纹矩形铜镜”
19.jpg

  
西汉时期。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
现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4: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铸客“铜鼎”
20.jpg
 又名楚大鼎或大铸客鼎。战国。楚国青铜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鼎口平沿 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14: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个好像是首批不能出国的百件文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4: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朱然墓出土“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22.jpg

三国(吴)。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
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4: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煮鹤焚琴 于 2009-7-31 14:39 编辑

二十一、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木屐.jpg


    三国(吴)
    类别: 漆木
    描述:
    漆木屐前面是有一个孔栓绳子,后面有两个孔作成木屐的形态。这个漆木屐和现在的木屐样子差不多,当年在日本展出时还引起了轰动。
    出土地点时间:
    1984年6月,在朱然墓出土的一双木屐
    价值: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它距今1700多年。
    由此也可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中日之间就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朱然墓漆木屐没有出土以前,一般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发明的,通过朱然墓漆木屐的发现,木屐在中国通过唐文化东传到日本,最后被日本逐渐使用。
    相关文献:
    朱然墓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南郊安民村,1984年6月被发掘。该墓为土坑砖窒结构的古墓,坐北朝南,墓道位于墓坑正南,为阶梯式。墓室位于墓坑中间,外侧总长8.7米,宽3.54米,自南而北分别为甬道、前室、通道、后室。地面有两层“人字纹”铺地砖,墓壁采用“三顺一顶”的砌法。甬道上有半圆形的拱顶和挡土墙,下砌封门砖。墓前室平面近正方形,有“四隅券进式”穹窿顶,顶上两侧有四个加固支撑的砖垛,后端有挡土墙。青灰色的墓砖上模印篆文吉语“富且贵,至万世”、“富贵万世”等等。墓内共出土了青瓷器、漆木器、铜器、陶器等文物140多件和6000多枚铜钱,根据其中木刺和谒上的文字记载,可推断出此墓为朱然墓。
    朱然及其家族墓的一系考古发现,再现了东吴名将朱然的风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的魅力。朱然墓的发掘,被认为是有关三国时期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日本国家电视台先后两次来朱然墓园拍摄大型文物系列片《三国万里行》和《中华五千年》,部分出土文物亦于1987年应邀赴日本巡展,引起了日本各界的浓厚兴趣。尤其是朱然墓出土的一双木屐,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此双木屐的出现,在日本反映很大,一些日本友人纷纷撰文探索日中文化的历史渊源。由此也可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中日之间就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1986年,朱然墓被 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初,朱然墓园成为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4: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4: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23-1.jpg


23-2.jpg


北魏。每块长约 80厘米,宽约 20厘米,厚约2.5厘米。,漆屏风用木板制成,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遍读朱漆然后作画,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屏风两面原皆有画,入葬时朝下的一面腐蚀严重,原貌难以辨别,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图中所示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块向上的一面。第一、二块屏风画用栏界分为四层。第一层六个人物,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第二层三个人物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第三层两个人物,为鲁师春姜及春姜女像;第四层六个人物,为班捷仔辞成帝同乘辇故事。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帝舜事迹见《史记?五帝本纪》。所画内容与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相承袭所画人物用黑线作铁线描,脸、手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画风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则已见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而以漆或油彩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更为不易,可见漆工技艺高超。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与屏风同出的还有四个石雕屏趺,当初是插立屏风用的,每件边长约 32厘米,高6.5厘米。屏趺雕刻极精,但内容与屏风画没有联系,均与佛教有关,说明当时北魏佛教十分兴盛。
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4: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局部)
24-1.jpg
24-2.jpg
北齐。《鞍马出行图》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莫道行程远,何惧路奇艰,手执弓,身佩剑,扬锐气,策骏骑,纵然千山万水,也要勇往直前。马嘶鸣,回首望,召唤身后的马队,快加鞭,紧跟上,越过前方的大山,将是我们的猎场……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
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煮鹤焚琴 于 2009-7-31 15:06 编辑

                     二十四、涅槃变相碑
涅杯.jpg

    石雕碑高302厘米,87厘米厚25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藏


    涅磐变相碑,原为山西猗氏(今临猗)县大云寺遗物。

    寺宇早毁,碑于1957年移入山西省博物馆陈列。

    碑为螭首龟趺。额部雕众神将护持之须弥山。碑正面雕涅磐故事六图,上部四图—左面为“纳棺”、“临终遗戒”,右面为“荼毗”、“送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常阳太尊石像
  收藏在山西博物馆。像高一点五米,以白石雕造,形象丰颐,神态和穆。右手持扇,左手扶几,盘坐于长方石座上。座的四面刻有铭文及供养人姓名。其形像优美,技法娴熟。四川一城山天师洞三皇石刻像,造于唐开元十一年。轩辕皇帝,高一米,着朝服,戴冠,一手扶膝,一手握腰带,坐于石座上,其神态端庄,衣纹流畅。伏羲像高一米,头上有肉髻、卷曲长发披肩,着树叶连成的被肩和围裙,手抱八卦太极图,象征伏羲制《易》。神农像高一米,头部有二肉髻,须发均为卷曲,着树叶制的被肩、田裙,手持草药,双唇半开,神态自然,好像正在尝百草。三像形态各异,生动地反映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职能。
  李唐王朝崇奉道教,奉老子为玄元傲帝,在各地建道教宫观,道教造像也得到很大发展。这时的道教造像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唐代造像,人物形象丰满圆润,多用流畅的园线条,衣纹伸曲自如。现存唐代道教造像主要有:山西常阳天尊像、四川一青城山天师洞三皇像、玉女泉摩崖造像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大玉戈


27.jpg




  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曾侯乙编钟
028.jpg
  战国早期。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246个。短架()335、高273、长架(中、右)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 曾侯乙墓“外棺”
29.jpg


  战国。曾侯乙墓位于今湖北随州,1977年发现,1978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发掘,其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曾侯乙“青铜尊盘”
30-1.jpg 尊       30-2.jpg
   战国早期。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从而突破了满饰蟠螭纹常有的滞塞、僵硬感。出土时尊置于盘内,两件器物放在一起浑然一体。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1978年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彩漆凤鹿木雕座屏
31.jpg

  战国。通高15、长51、座宽12、屏厚3厘米。此座屏为木质,周身髹黑漆,用朱红、灰绿、金、银等色漆彩绘。外框长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只动物,包括大蟒二十条,小蛇十七条,蛙二只,鹿、凤、雀各四只。透雕部分由两约对称的图形组成,两组图形完全相同,构图十分稳定。每组图形都以双凤。双鹿围绕着一个中心——鸷鸟搏蛇。底部浮雕以纠结的蛇、蟒和蛇吞蛙为主要内容。除边框为直线外,鹿。凤和蛇的轮廓均为曲线,形成有动感的韵律。各种鸟。兽、蛇、蛙都以写实方法表现,但它们的动态和身上的羽毛、斑纹毕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规律,也更美。如左右两只鸷鸟各衔蛇两条,我们可以想像在乌嘴下挣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这两条蛇都盘成对称的花结,委婉自由、玲珑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
红山文化“女神像”

32.gif

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
现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二、鸭形玻璃注
鸭形玻璃注1.jpg

北燕。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1965 年9月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三、青铜神树
34.jpg
  
    商代。通高3.96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含底座、树身、龙三部分。树的下部有一个圆形底座,三道如同根状的斜撑扶持着树干的底部。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在每层三根枝条中,都有一根分出两条长枝。在树干的一侧有四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龙固定在树干上。底座圈上三个拱形足如同树根,主干上三层树枝,均弯曲下垂,树枝尖端有花朵果实,其上均有立鸟,全树共九只鸟。主干侧有一身似绳索的残龙。这株铸造于3000年前的青铜神树,极为壮观,真可算是独树一帜,举世无双。三星堆遗址出土。
    现藏于: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四、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35-1.gif 35-2.gif
  商代。通长54.5公分,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低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这些图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三星堆遗址出土

现藏于: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五、摇钱树


36-1.jpg             局部特写 36-2.jpg
  东汉。
    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树杆直径约1厘米,叶片最长约15厘米,最短为10厘米,每片树叶厚约2毫米,树高度应在1米左右,为三向八枝。所谓三向,即为摇钱树枝杆被分为三层共八片枝叶,呈对称分布。特别有意思的是树杆上有造像,高约5厘米,宽约2.5厘米。两侧各有一条飞龙,龙长约6厘米。人像站立状,身着袍衣,双手下垂合于腰前,整体造型美观而大方。 细看枝叶,每两片为一对,有如芭蕉叶的,叶片上铸有圆形方孔钱,每钱相互连接,铸有一人作弯腰伸臂捡钱状,叶片外侧四周犹如太阳的光芒,延生出许多长短不一的万缕细丝;有如椭圆形的,一头为乒乓球大小的圆环,两侧铸有飞龙,龙头顶着钱币,两龙之间用钱币连接,叶片外侧如同刺猥般的短刺所包裹。
    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
    现藏于: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5-5-25 02:15 , Processed in 0.48050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