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3528
威望 点
主场币 元
贡献值 点
好评度 点
人气值 点
好友
记录
日志
相册
回帖0
主题
精华
注册时间2006-8-11
在线时间 小时
性别保密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收听
|
最近时期女排圈子里伯克到处开,很有点百花竞妍的感觉。
看看吕博士的博克http://blog.sina.com.cn/lvyajun
瞧瞧杨玛俐的博克http://blog.sina.com.cn/yangmali
练中来 练中去
2007-03-15 16:18:47
大中小
听说我在写过去训练的事,我的队友张淑华马上提醒我:“千万别忘了写‘练中来,练中去’。”她指的是当初我们教练对伤病的理解。她说:“教练对咱们说,伤病都是练中来的,就得练中去,多训练慢慢就好了。”她这么一说,老队友们马上回应,七嘴八舌地“控诉”起来。
当时,我们的运动量很大,又没有多少科学治疗的手段,伤病当然也就不少,可不到实在练不了,都“轻伤不下火线”,因为谁也不想停一天训练。大家都明白训练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停就被落到后头了。我们那时有一个顺口溜:“一日练一日功,十日不练十日空,训练好比长流水,日久天长见真功。”记得我曾把这句箴言贴在床头,勉励自己天天都要有收获。
我们那时有伤有病要不要停止训练不是医生说了算,而是由教练来决定。有一次训练,我在拦网中受伤,右手小指撕脱骨折。正好北京三院的运动医学专家田大夫到先农坛为运动员诊疗,田大夫说要打夹板,可教练说第二天要迎战日本女排,打完比赛再说。我只好照办,用纱布把第四、五指绑在一起,起固定作用,完成了比赛任务。第二天我去打夹板,医生说比赛都打完了,患位早就移动了,怎么打夹板呢!“找你们教练看去!”医生本是气话,可教练听了挺高兴,说:“正好罗马尼亚女排下周就要来了,先打比赛再说。”我就这样捆着两个指头开始了针对性训练。防守训练要接男教练的重扣,那个伤指是伸直的,难免会被砸到,那疼是钻心的。每遇被砸,我就抱着手对墙站着,眼泪忍都忍不住。过一会疼痛过去了,防守还得继续。打完与罗马尼亚队的比赛,我就没再去看医生,因为人家肯定不给看了,而我的训练一堂课都没停,手指也就“自然”好了。多年以后,大夫想起这事,看看我的手指,说,长得还不错。还好,没变型,但韧带萎缩了,吃不上劲。
张淑华和队友吴继华、刘凯等,都有拦网把手指打翻的经历,有的是大姆指,有的是小指,脱臼了,随队医生马上给复位,然后接着照常训练。
张淑华说,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崴脚,踝关节肿得很大,可训练从没停过。晚上睡觉时,金东熙指导用“梅花针”(中医方法:六根钢针捆在一起)敲打伤处,为她消肿,她疼醒了,一看梅花针用倒了,教练用针底在敲。她说,那时就没听说过有伤不练的,除非骨折不能动。
我左膝外侧的半月板撕裂也没手术。那是参加一次国际比赛,我们向国家队借了一名副攻手。我们队的一批队员长时间在一起训练,大约有12年,互相之间非常熟悉。因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正好是我们完成了“三年打基础”,准备参加比赛,到了“五年出成绩”的阶段了。所以那时不少省市排球队相继解散,而我们却不甘心半途而废,硬是坚持了下来。后来恢复全国比赛,我们队就跃居强队之列,1974年夺取全国冠军也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因素。我们几位主力队员之间非常了解,两个人中间的球该谁接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十分默契。可借来的队员却不知道,对方一个发球落在我们两人中间,我已移动到位准备接球了,那位队员突然冲过来,一下子坐在了我的腿上,我硬撑着垫出了球,半月板却撕裂了。那时队里有3个人半月板有问题,教练同意一个开刀,一个保守治疗,我却是照常训练、比赛。我想,原因有二条:我是主力,而且能忍。直至今天我那伤的半月板还在超期服役。
记得,我们队的一位老队员王重华,背上长了一个疥子,教练看后说,只要不倒地救球,不影响其他项目的训练。有一次练防守,她看到一个远距离的球,就忘了自己背后的疥子,垫球后倒地时大叫起来,她把疥子压破了。
我的腰伤是全队有名的,被教练特许开会可以站着,因为坐长了就疼得不行。伤病冠以劳损、筋膜炎、肌腱损伤等。可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一周,我的腰突然不能动了,经过检查,医生给出的结论是:椎板骨折,而且有15年以上的病史。医生说骨折面已磨圆了。当时发作的原因是肌肉力量不足而引起错位发炎。因为采访亚运会记者早已报名,来不及更换,我就“歪着”采访了亚运会的手球比赛。后来想起来,要是15年前就知道是骨折,我不是可以停止训练休息一段时间吗!
现在的人看这些事可能会莫名其妙,根本不理解,你们怎么不懂科学?!教练也太狠了,一点人情味都没有,甚至侵犯人权。其实那时我们遵循的还是老祖宗的一套: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打翻身仗,就得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这是支撑我们的动力,可能也是教练的理论根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