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ldensmile 于 2011-8-8 12:00 编辑
看来中国女排的下滑看来最终被大部分球迷,中国排泄和教练承认。(其实06年就已经沦落了,只是没有人肯承认) 讨论谁执教和换谁进入国家队不是我想讨论的问题, 我想大家应该反思一下,什么样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可以让中国排球水平可以跟上世界水平. 请注意是跟上, 不是继续保持世界水平. 随着女排男子化发展的特点, 欧洲和美洲对排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世界先进水平和 对排球的理解已经不光是停留在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年代, 力量,速度和技术的要求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所以,中国要想重回世界一流, 必须尊重排球发展的这三个要素,否则被非洲队肆虐也是近在眼前的事. 男排的不入流就是一面镜子, 因为在欧美, 甚至某些亚洲球队面前, 男排的这三个要素都差人一截.
所以女排已经面临相同的窘境. 是练的太少了吗? 绝对不是!!! 是对排球发展的视而不见和泱泱大国曾经世界冠军的盲目乐观.
首先是选材问题, 误区之一有网友提过, 盲目追求身高,认为除了身高,其他都可以练出来的. 其实不然! 挑选运动员除了身体条件外,球商和对排球的热爱非常重要. 球商好的运动员加上对排球的痴迷,会不断想办法磨练,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来弥补先天的不足, 请注意是源自于自己内心的, 并不是被教练逼的要练.世锦赛日本就是个楷模.其实在国外,大多数的运动员都是有职业的, 她们的练习完全是出自自己的喜欢, 对排球的热爱,这就是为什么斯科特可以打到38岁还乐此不疲. 因为喜欢和热爱这个运动,就会无悔付出并试图努力完善. 射击的张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顺便说一下, 这也是柴可娃的贴子中提到的, "我们一身伤,为什么我们就这么喜欢排球呢?" 这就是热爱, 无可比拟的爱.......有热爱和球商的运动员,是有潜力可以培养的运动员,这就是欧洲有些教练的思路. 但是反观中国队,范00, 杨婕都是不值得培养的,练的再多,也是白搭, 出不来效果的.
其次是对拦防的理解太差. 大家都知道要赢球, 靠一攻是赢不了球的.必须要有很好的防反能力才行, 尤其是对亚洲队, 单靠一攻与对手周旋就是死路. 而中国队偏偏走的就是这条不归路. 先来说说拦网, 副攻在排球真正的定义是拦网手, 天职是拦网, 跑快攻是亚洲队由于主攻攻击力不足所附加的职责. 现在倒变成了主要得分的进攻手段了,拦网的本职却被忽略了. 由于排球的速度变化的发展, 拦网单靠高度的日子已经过去. 判断能力和对二传的阅读能力才是拦网的关键. 记得在日本看大奖赛的时候,有一场荷兰对日本, 荷兰的两个副攻拦网高度不差, 但是要拦日本还是很吃力. 所以那场比赛,塞林格让大斯塔伦斯在四号位都是吊球,(估计她状态也不好), 因为竹下在1号位后排防守, 就是故意让竹下去接吊球, 没有人去二传, 这样日本最多也是自由人垫传, 竹下的入神的分配球无法展现, 所以荷兰的拦网队员就容易判断拦网并得分,这其实是那场球荷兰3:2赢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副攻如何训练步伐, 训练快速反应, 训练阅读二传的能力才是关键,这就是为什么RUSSIA的184副攻比190的还实用. 中国的副攻花太多时间在练习进攻,有点本末倒置. 现在排球的力量和速度已经与往日不同, 防起来的球能进攻已经不错了, 要防反中打快攻不是很容易, 所以快攻还是多出现在一次攻里, 但是拦网是每球都必须的,所以中国训练拦网的时间远比进攻少, 你说这不是本末倒置是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光有身高,却拦不住韩国,日本,泰国两边拉开的进攻.选薛明不选杨JJ这样的,就是教练没眼光.
综上所述,身高不能再一味成为选材的敲门砖, 教练员的眼光一定要衡量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包括弹跳,爆发力,原地起跳能力, 灵活性和柔韧性, 是否有潜力提高或是达到战术要求的水平. 看看日本的主攻(接应稍差,但也比雷婶强),泰国的主攻和接应, 韩国的接应都是身高有限但是很有潜力的运动员. 我们的教练连组队都没有策略, 替补拦网,或是后排替补防守, 所有的替补都是换上去进攻,不行再换下来. 眼光太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