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50
威望 点
主场币 元
贡献值 点
好评度 点
人气值 点
好友
记录
日志
相册
回帖0
主题
精华
注册时间2008-8-31
在线时间 小时
性别保密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收听
|
学院派体操史话 虽然体操,包括某些相应的器具,早在古代中国,以及古印度就以医疗的目的出现了,但体操一词最早作为一个系统的体育运动出现,还是在2000多年以前的古希腊。在古希腊语中,体操一词的本意为“裸体操练”,古希腊人在进行这种保健养生运动时,一般都是赤身裸体的,当然,当时这项运动,仅允许男子参加。
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讨论的体操,正式名称是竞技体操(Artistic gymnastics),它作为一个奥运比赛项目,是体操的一个分支,而又简称为体操。这是一项在规定的器械上,完成复杂、协调的动作,并根据动作的分值或动作的难度、编排与完成情况等给予评分的运动。
近代体操从19世纪开始在欧洲首先兴起,还根据练习的器械、人体的生理结构等不同形成了很多学派——当时欧洲先后出现德国、瑞典、丹麦等体操流派,它们不仅推动了体操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为近代体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开始,体操就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从第一届奥运会到1932年第10届奥运会,男子体操除了双杠、单杠、鞍马、吊环和跳马外,还包括爬绳、跳高、跳远、撑竿跳高,或者推铅球、150米跑、举重等等,每届比赛项目也不尽相同。在1936年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上,正式决定自由体操、鞍马、跳马、双杠、单杠、吊环、个人全能和团体为男子体操比赛的八个项目,并沿用至今。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男子体操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瑞典、美国等国之间角逐。到了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和1956年第16届奥运会上,团体冠军被前苏联取得。然而在随后的连续五届奥运会上,日本成为这个项目的霸主。自1980年第22届奥运会以来,前苏联重新回到霸主地位。
女子体操在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9届奥运会上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但是只进行团体赛。在1932年第10届奥运会上,女子体操项目被取消了。在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女子体操重新被列为比赛项目,直至194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14届奥运会,女子体操都只有团体项目。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上,女子体操去掉单杠、吊环等比赛内容,改为团体、个人全能、跳马、高低杠、平衡木、自由体操和团体轻器械7个项目。在1960年第17届奥运会上,又去掉团体轻器械比赛,成为了现行的6个项目的比赛。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女子体操在东欧一直占有优势,前苏联尤为突出。1952年至1988年,从第15届到第24届连续10届奥运会上,前苏联参加了9届比赛,9次夺得团体冠军,6人次获得个人全能冠军,捷克斯洛伐克获得2次个人全能冠军,罗马尼亚获得一次。在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独联体队再次获得团体和个人全能冠军。
在女子体操领域中,近代体操又可称为古典体操,被誉为“运动的芭蕾”,非常重视动作的华丽和优美,但难度普遍不高,获得冠军的也都是有多年参赛经验的成年人。所以21岁才开始在奥运会上崭露头角的拉蒂尼娜,能够延续那么久的辉煌。但是,到了7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奥尔加·科尔布特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科尔布特第一次实现了在女子体操四个项目上的空翻,她那杂技般高难度的动作,让裁判惊讶,使观众陶醉,并亲切称她为“奥尔加宝贝”。科尔布特为体操界带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体操界的审美取向出现了突破性的变革。至此,参加体操比赛的运动员越来越小,许多勇敢的小姑娘都以科尔布特为榜样,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站在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她们带来了越来越高难度的技术,使得体操这项运动正慢慢从原先的成熟女性的芭蕾表演转变为年轻小姑娘的技术竞争——1976年,科马内奇的横空出世,大大加快了这种转变的过程,体操难度的竞争达到了空前的高度;70年代末,沙波什尼科娃在高低杠上第一次实现了长半径类回环动作的应用,大回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短半径支撑类回环为主的编排,体操正式告别了古典时代,跨入了竞技性现代体操的新纪元。
在现代体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学院派。学院派一词最早出现在美术领域,顾又称“学院派美术”或“学院派绘画”,一般意义上泛指通过学院严格训练、师生相传、层层因袭而具有一种保守性质的绘画。事实上学院派不仅仅是指绘画方面,它的内涵早已延伸到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自然也包括体操。通俗一点讲,所谓学院派,是指受过正规且完整的学校教育和学术训练,学术研究上有师承的人。与学院派相对的叫自由派(也有称之为街头派),主要指那些没有受过完整学校教育,多以自学或自我训练方式进入学术圈的人,他们的学术研究一般少有师承,比较易于接受众家之长,常被认为不够正统。
这种讲究血统与师承的学院派,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对于体操领域来说,学院派可以保证有历史传统的大协会的队伍可以长时间的稳定在一定的高水平,确保了体操发展的精英力量,然而这种等级森严的学院派对于小协会而言简直是致命的,在打分项目上首先因为印象分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注定了陪衬的本质;其次因为没有系统的理论与师承,很难在难度与规格、艺术表现力之间取得平衡,这也非常不利于体操的推广。
提到学院派,就不得不提前苏联。在很大程度上,学院派又称前苏联(俄罗斯)学院派、古典学院派,作为学院派的旗帜,前苏联体操一直致力于将古典体操对动作规格与舞美的追求与现代竞技体操的难度相结合,带给裁判与观众是视觉的惊叹与艺术的享受。这点,他们无疑成功了,从前苏联学院派生产流水线上走出的明星不胜枚举,这也奠定了前苏联体操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实前苏联之所以成为学院派的旗帜并非偶然,古典体操被誉为“运动的芭蕾”,以芭蕾舞为主的古典舞蹈是其表现的主要形式,现代体操的学院派追随的也正是这种芭蕾神髓。而前苏联的芭蕾底蕴是别国无法相提并论的。波加特柯娃曾在1952年出版《苏联体操舞》一书,对此作过详尽阐释,可惜此书已经绝版于世,无从考证。从17世纪末开始,历经丹麦芭蕾学派的奠基人布农维尔、法国芭蕾编导珀蒂,以及巴甫洛娃、瓦加诺娃、福金,以及佳吉列夫等舞蹈大师以及组织者的努力,俄罗斯芭蕾学派得以发展壮大,直至前苏联时期,也涌现出了乌兰诺娃、拉夫罗夫斯基等传奇人物。特别是后来戏剧芭蕾与交响芭蕾日渐成为主流,被前苏联学院派很好的吸收,并转化成为自己的优势。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从沙波什尼科娃、比切罗娃、舍普琴科、科乐什尼科娃、尤尔琴科,到奥美里杨奇科、博金斯卡娅、杜德尼克,这些将难度与美感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巨星,一次又此一次上演着让世界感动的精彩。在前苏联解体以后,继承学院派衣钵的俄罗斯与乌克兰依然涌现出了诸如霍尔金娜、波德科帕耶娃、科瓦廖娃等学院派代表人物。
在现在难度不封顶的打分制度下,加上俄罗斯、乌克兰处于青黄不接的低谷,想看到往日那种气定神闲的学院派表演真的很不容易,尽管如此,帕夫洛娃、罗琴科、科兹其等选手依然在坚持着这种风光不再的传统,让人在A分横行,难度至上的今天,感受到了一些不那么功利的美好。希望随着08年以后打分制度的改变,随着科莫娃、那别耶娃等一批小选手的成长,前苏联古典学院派体操能够迎来一个新的春天,相信这也是你的期盼吧。
http://br.youtube.com/watch?v=oeI7XQRTmhY&feature=related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