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705|回复: 1

新年琐记——初一·碑刻千古·馆藏石刻精品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8 23: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光 于 2009-2-8 23:21 编辑

前文说过,看到开封博物馆重新开展令我十分兴奋是因为看到了两个展览的招牌:馆藏文物精品展和馆藏石刻精品展。当然,同期的其他几个展览也各有特色甚至有珍宝级的东西。
    明清皇家用品展,典型的有货的展览,大家所熟知的918大案失窃的便是明清宫藏。只是这次展览居然不许拍照,再加之类的东西看的也不少,本人也没有这方面特别的喜好就随便逛逛就出来了。
    朱仙镇木版年画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展示。有绘图、刻版、印刷的全部过程的展示并可以参与,也有老版的年画的展示。之后会有专门文章进行介绍。
    鲁迅读书生活图片展这个不知道目的为何的展览就不说了。
    下边详细的看看馆藏石刻精品展。
  开封博物馆收藏有从东汉至近代的石刻900余件,是全省石刻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该馆选取了其中的东汉题字石方,北魏石棺和元氏墓志、唐扶余隆墓志、宋二体石径及女真进士题名碑等历代精品180余件,筹办了《馆藏石刻精品展览》,修筑了一个石刻艺术的长廊,为人们系统研究历史、文物,学习绘画、书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场所。
    这些珍贵藏品的来源,于以下文字可见一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還主動進行了幾次田野發掘,如1935年8月,關百益在汲縣山彪鎮發掘戰國墓;1936年春,孫文青參加殷墟第13次發掘;1936年9月至11月,許敬參、郭豫才等在輝縣琉璃閣進行發掘等,都獲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這個時期,博物館擁有的藏品不僅數量多,而且品質精,彌足珍貴。如新鄭出土的蓮鶴方壺、大型列鼎、王子嬰次爐、編鐘等;登封的九柄玉如意等;北魏石棺、劉根造像碑、魏志8種、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銘、唐代泉男生墓誌、宋代二體石經、金代進士題名碑等。正因為擁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河南博物館在全國博物館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國外也深受讚揚。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河南博物館選送部分精品至英國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博覽會”,引起轟動,被譽為“統中國博物館所藏物品,自價值論,除故宮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館堪居第二之位置”,其展示的反映商周時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的青銅器物,更是震驚了世界。
    以上文字出自文章《“打撈”河南博物院塵封歷史》。文中蓝色字体部分提到的石刻几乎全在今开封博物馆馆藏之中。这是为什么呢?恐怕不得不从河南博物院的历史说起。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为收藏展示之前出土的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等文物而生。后因汲县战国墓、殷墟、辉县琉璃阁等诸多田野考古发掘和社会征集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博物馆甚至被誉为中国国内仅次故宫。
    而抗战开始后,为保文物安全,不管是故宫、还是河南博物院都不得不将文物小心调取珍贵着转运后方:
為確保國寶安全,使之免遭日寇劫掠,按照國民政府的要求,經河南省政府同意,河南博物館精心挑選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分裝68箱,其中含新鄭鄭公大墓、安陽殷墟、輝縣琉璃閣等地出土的銅器34箱,運至漢口,存放于法國租界內,國民政府外交部函照法國駐武漢總領事,請其對暫存租界的河南古物加以保護。1938年9月,隨著國內形勢日趨危急,存放于漢口的文物亦無安全保障,幾經商議,河南省政府再次決定,將存放于漢口的文物輾轉運往重慶,“撤退途中,頻遭日本飛機轟炸,一路險象環生,著實為一次險惡之旅”。至重慶,中央大學租借磁器口之校舍給河南博物館,以存放河南古物。中央大學校長羅家綸向河南博物館聲明,河南存渝古物“將與本校財產同等看待”。抗戰期間,河南存渝古物由河南博物館張克明等監守。
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但不久內戰烽煙又起,河南存渝古物一直沒有機會回歸河南。重慶解放後,河南存渝古物皆由人民解放軍重慶軍事管制委員會封存,貼有封條的包裝箱,至今仍保存于河南博物院。
但這些只是河南存渝古物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河南存渝古物已于重慶被攻克前兩日被國民政府搶運到台灣。由於解放軍迅速抵渝,封鎖飛機場,才使得運送第二批河南古物的飛機未能起飛。而被搶運到台灣的河南古物,商得在臺豫籍人士的同意,悉數轉藏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為該館開館之基,鎮館之寶。“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自我介紹是——“位於南海學園荷花畔的歷史博物館,為大台北地區除‘故宮博物院’之外,一座以收藏、展示中原文物為主的公立博物館;收藏近5萬件文物,以接收的自河南博物館遷臺文物及日本戰後歸還的古物為主。若以時間劃分,上至殷商下至民國,前後跨越3000多年;由地域分野,以黃河流域漢文化區出土的古物為主,台灣早期文物居次,其他地方的宗教、民俗器物也有;從材質區別,包括銅器、玉器、陶器、瓷器、書畫、中國文字史料、工藝品、古錢幣、宗教文物和民俗文物等十大類,其中以古錢幣的藏量最豐,河南出土的青銅器和唐三彩最珍貴難得。”
1993年,台灣成立河南古物清查小組,1997年清查工作結束後,出版了《河南省運臺古物圖錄》及《甲骨文專集》。
1950年,河南代表會同文化部代表共赴重慶,接收河南存渝古物。文化部代表挑取新鄭、輝縣出土的青銅器51件調往北京。這些文物後分別為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至此,新鄭銅器分散為三地四家收藏——河南博物院、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

    如此,显而易见,石刻、残碑、造像显然体量巨大不便搬运流转,不是“细软”,被弃于原地保护而没有动,也并没有跟随河南博物院离汴赴郑。后,开封博物馆于原河南博物院旧址组建,这些自然就成了压箱底儿的藏品了。
    如今,这些压了箱底的石刻,被选出180件精品摆放在博物馆两侧廊下进行展览,名之馆藏石刻精品。

左廊,是汉晋隋唐的石刻。
北魏石刻,多为墓志、石棺、造像。


   这地上的是什么?


难道是东汉题字石方?看不出来,但能与此名称对应的只有这些默默无语的巨大方石了。


哈哈 自拍


北魏石棺、石造像


书法精品


爸妈在看展览的简介


回头重看石棺,有精美刻画


画面为一侧坐天女,博带流转


一头,蛇?虎?


细看,手执兵械,斗争? 不知是什么故事


画像石,出游之图?


佛造像底座之刻文,北魏天平三年四月廿五日素及寺主僧?已造石像一区并有......


石造像背面的精美纹饰


连仅掌宽的侧边也刻满了纹饰


其余多为墓志铭文,或隶或楷,或隶楷兼之,或隶篆相杂,风格不一而足,但皆结体端庄,无一不美。
楷书,有隶意。


皇甫君墓志铭


隋 大业九年 公元613年 宋仲并妻刘氏墓志 志书隶篆相杂,别具风格


石造像 隋 开皇五年


墙根地下,还横卧数通石碑,只看出是中医论著并不清楚是什么。

回来后对着碑文google一下,才知道是这件东西,《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王惟一
又名王维得,宋时(约生于公元978~1067年)。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他奉命考订针灸腧穴,于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5卷,次年铸成天圣铜人模型两座,其后又校正成《皇帝八十一难经》。王惟一在针灸学中的主要成就时:考定明堂经络孔穴,主持铸造立体铜人孔穴模型,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将图经雕刻于石上。他在腧穴学上的突出贡献,对国内外针灸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昔有宋太子性善医术,出苑逢一怀娠妇人,太子诊曰:是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诊之,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视之,臣请针之,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


正式通过这句,果如文伯之言,我才搜索到了这碑刻的出处。当然,这碑是不是北宋原碑为未可知,但这让我想起了上次在首博看到的针灸铜人。虽然北宋原铸的铜人早已失落于历史,但明重铸的针灸铜人仍不失为精品国宝。


明,重铸针灸铜人像


风流千古,生前任你为王孙公侯,流传千古的还是这些不发一言的石头。


转向右廊,便是唐宋明清至今的石刻了。
迎面就是镇馆之一的开封府题名记碑。
  “这通碑,原在北宋开封府署内,清初迁开封府署于今开封县街,在府署前建包孝肃公祠,把该碑移到祠内。民国初,废府存县,石碑仍存祠内。”这通碑,算得上命大。当年金灭宋,没有毁它,反刻自己任命的官员于上。明朝淹城,也没冲走它。甚至十年动乱都因为被人用作砖石修了防空洞而没有毁他。
     在这碑上,我们能找到寇准、范仲淹、吕夷简、曾公亮、韩琦、韩绛、王珪、司马光、包拯、欧阳修、吕公著、冯京、王安礼、蔡襄、蔡京、韩维、李清臣等大量耳熟能详的名字。
     因开封府是官僚、贵族、豪右、猾吏、奸商等角逐的一个重要场所,开封知府夹在宋廷官僚、贵族之间,执法很难。宋人评说:“开封官治事略如外州,督察按举必绳以法,往往加以笞责,故府官罢,吏率掉臂不顾,至或欺侮之。”时称“孝顺御史台,忤逆开封府”。国家最高检察机关的御史台阁与其相比竟能成为孝顺,其执法之难可见如斯。
    石碑上,有四处知府的名字无法辨认,除第93任外,另三处皆是文字剥蚀所致。
  第93任处,是一个光滑的约深5毫米长60毫米的凹坑,其下刻有“嘉?二年三月龙图阁学士权知”字样,这是包公赴任日期。那个消失的姓名,就是包拯。
而他仅在任一年零三个月,然而他的姓名永远的留在了这碑上,更留在了人民的心里。
    据文献记载,早在北宋,包公就备受敬仰,男女老少皆知其名。南宋时,他在碑上的名字被仰慕者触摸得“指痕甚深”。历经元明清民国,指痕更深,变成“小坑”,名字不存。


     转角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赫然便放着北宋嘉佑石经的残石。
     嘉祐石经

始刊于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毕工于嘉桔元年(1061年),故称“嘉祐石经”或“北宋石经”。经文用篆、真二体书写,故又称“二体石经”。经成置开封太学,故又称“开封府石经”、“国子监石经”、“汴学石经”。

书经人为杨南仲、谢飶、张次立、赵克继、章友直、胡恢等人。
所刻经数,各说不一,王应麟《玉海》引了七经之目,周密《癸辛杂谈》记了九经之数,元李师圣《修复汴学石经记》又载为六经,并加《论语》、《孝经》等为八经。马衡在《中国金石学概要下》说:“综合诸说观之,北宋石经实为九经。其目则为《易》、《书》、《诗》、《周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孟子》。”清叶名礼《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跋》亦以九经说为是。所以“嘉柘石经”为九经之数较为可信。
经刻毕,置汴京太学,后经亡佚,现仅存残石而已。


孝经,楷篆二题并列。


隔不太远便又看到一件东西,看到下边名牌,很是有趣。原来,是散氏盘的铭文。前文说过,散氏盘为青铜重器,因铭文记录为周时两方国人国与散国因纠纷而约定划分土地、重定国界的契约而名。这弥补了周代历史之未记,也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外交合约。同时可用于考证当时政治经济外交相关制度。同时又是一篇极好篆书作品。国民政府退台时,携去了台湾,如今为台北故宫镇馆之宝。


这是民国时,根据拓本而刻之石。记忆中此盘应为清时出土,总是秘藏,拓本少,必为重金购买方可得。


明 封于开封的藩王 墓在开封县之朱仙镇 此为王次妃之墓志


又是镇馆之宝,女真进士题名碑
《女真进士题名碑》。碑原在河南开封曹门外宴台河,后移至开封市文庙内。刻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是考取女真进士的记录与题名。面刻汉文、背刻女真文。明宣宗时磨去汉文改刻《修顺河庙碑》,额书“进士题名刻石”,全碑1100余字,字形工整,笔划清楚。


如今,碑刻已风化,字迹剥落不可见,有旧拓碑文附于碑上。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3: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光 于 2009-2-9 09:47 编辑

散氏盘
246cca2a31111188033bf61d.jpg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散氏盘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径:54.6公分 底径:41.4公分

  重:21312 g 铭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 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也叫“矢人盘”。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散氏盘高圈足,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散氏盘铭文并器全形拓,整幅托裱本,珂罗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厘米。 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氏盘,原藏清内府,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 原拓本极珍罕,海内学者争求而极难得。此以周希丁精拓本原大印,可赏可习,精美高古。

  散氏盘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6-18 18:25 , Processed in 0.24327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