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747|回复: 28

中国新闻周刊:写在女排急换主帅边上(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 10: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仅仅一年,众人瞩目中上任的中国女排主帅蔡斌又悄然离开了。着急换帅的原因或有他解,但一年间中国女排的连续败绩这是个不争的现实,让人觉得结局也情有可原,而更危急的是,管理层的急功近利,和整个金字塔基座的日渐松散和缩水

  没有预兆,3月25日,中国排协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王宝泉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前主教练蔡斌辞职。

  这个人事变动多少在意料之外。新闻通气会上透露的消息是,蔡斌于2月18日就主动提出辞职。对这一说法有媒体表示疑惑,因为那天是农历大年初五,这样的日子辞职多少违背常理。仅仅两周之前,女排领队胡进在公示期间,还曾表示自己会“全力配合”蔡斌,而一周多以前,蔡斌还到现场观看了女排联赛决赛第一场。

  下课事发以后,大家回想起几天前的女排联赛决赛第二、三场,蔡斌都没有出现在现场,才咂摸出了滋味。

  随着新帅上任,国家队名单公布,人们的兴趣迅速转移到中国女排再塑辉煌这一经久不变的主题上,蔡斌很快就会被媒体遗忘,新帅王宝泉则被推上了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排球,人们感兴趣的总是国家队那些事,而对于国家队成绩,人们总是更多地和主教练个人能力挂钩。然而,在国内排球基本面没有大改观的情况下,“换帅”是不是治标又治本的手段将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中国排协寄希望靠换帅挽救中国女排成绩下滑的趋势,事实上,除了这一支队伍眼前的成绩好坏,中国排球界还有不少问题等着他们去解决。

  职业化无果:联赛14年原地踏步

  王宝泉上任之前几天,刚刚率领天津女排第七次夺得全国联赛冠军。我们无意贬低天津女排的成就,但是八年里一支队伍七次夺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排球联赛惨淡的低水平竞争。1996年创立之初,排球联赛被冠以“职业”二字,但是现在没有多少人真的把这两个字作为排球联赛的定语,哪怕仅仅是修饰。

  14年来,中国排球联赛甚至没有找到一套稳定的比赛规则。联赛曾经推行主客场双循环(两队每轮不是打一场,而是两天连打两场),也曾经试验国家队不参加第一阶段,还曾经划出前六后四的分组,今年,联赛又把按胜场积分改成按胜局积分。遗憾的是,规则改来改去,参赛的还是那十几支队伍,比赛精彩程度没见提升,观众却是越看越糊涂。

  没有真正的俱乐部,缺少市场营销,转会、球员收入、球迷互动等等问题,都可以想象其难度,毕竟是在中国体育产业化尚不发达的大背景下,那些都算是太高的要求。但是,一项创办14年的联赛,至少应该表现出一些专业精神,可是排球联赛至今连个像样的数据库都找不到,比如总得分最多的球员是谁,现场观众最多的是哪一场等等,从未见记录。

  没有这些,联赛就没有真正的历史,140年后也还是和现在一样。

  不能说排球联赛没有一点发展,但是和乒超、CBA相比,它的市场价值、品牌影响力的差距都越来越大。某地方队男排主教练告诉笔者,他曾去向领导提改善条件的要求,被领导以“你们可以啦,多少还有个联赛,他们手球队连正经联赛都没有”挡了回来。

  八一女排是女排联赛队伍中一支强队,可最近几年,她们的主场从山西省会太原转移到湖南地级市益阳,又转移到益阳所属的县级市南县。该队走过的这条“从城市到乡村”的路线,完全可以看作中国排球联赛近年发展境况的一个缩影。

  职业前途堪忧:贫富差距致人才流失

  中国女排在陈忠和时期夺得了世界杯、奥运会冠军,重返世界顶尖球队行列。和这支队伍直接相关的教练、队员、管理人员不仅赢得荣誉,也在物质上得到丰厚回报。不过,这些并没有转化为示范作用,在排球运动的基层,依然存在着从业人员待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众所周知,雅典奥运会后某知名体育品牌成为中国女排的赞助商之一,赞助金额达到数亿元。仅此一笔就不难推断,女排国家队的收入在整个中国体育界都不算低。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地方排球队,包括北京队在内,队员每月拿着一两千元的工资,进行同样的训练。冯坤在国家队一个人赚的钱,可能比她北京队十个队友加起来的还多。

  这意味着,如果不能入选国家队,你的排球人生就得不到等值回报,这在很多球队、球员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因此,就在中国女排重夺奥运冠军前后,很多优秀球员纷纷退役上学,离开排球场,比如四川队的王可可、浙江队的管菁菁、北京队的杨丹。她们都是各队主力,小有名气,却都在当打之年选择了离开。

  有人曾在网上发帖,“国家队一输球就说基础差,我就不信现在的基础比五连冠的时候还差”。很遗憾,排球基础比五连冠时期严重萎缩确实是个事实。五连冠之前,全国男女线都有三十支以上的专业队,当时解放军每个军区都有自己的代表队。现在,联赛总共男女各十六七支参赛队,其中还包括南开、复旦、北航等几支高校球队。

  当国家队成绩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谈没有坚实的人才基础,然而,为了基础我们做过些什么呢?除了进国家队,如果能拿到全运会冠军,队员也可以得到足够的回报;但在每个四年的周期里,总共也就是大约四支队伍的人员能为自己换回等值或超值回报,剩下的大多数,同样付出青春和汗水,却完全投资失败。

  群众基础匮乏:大众健身排球无功

  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里,排球是群众开展最差的项目之一。排球在普通人中的普及范围根本不能和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相比,也比不上网球、台球、游泳、跑步甚至高尔夫。中国排球正在变成和中国跳水、体操一样的项目,一边在世界赛场上争金夺银,一边是老百姓没人会玩。这绝非危言耸听,现在国家男女排球队里从其他项目运动员里挖过来改行的已经不少了,没有人愿意中国排球有一天变成某些冬季项目那样:冰壶队里过去都是练短道的运动员,空中技巧队里过去都是练体操的。

  没有群众基础,专业队员都半路出家,直接后果就是基本功不扎实,技术粗糙。这对中国排球来说是致命的隐患,因为中国女排在国际赛场上从来都是吃技术饭的。可现在国际比赛中,我们已经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中国队员的技术现在不仅比不了日韩,甚至比不了欧美。对手都已逐步改变了大手大脚不够细腻的形象,而我们自己却只能派出一队队糙哥糙姐。过去只有男排吃这个亏,现在连女排都开始吃这个亏,频频输给日本甚至输给泰国,不就是我们丢掉了技战术优势吗?

  对于排球爱好者来说,他们也只能忍受小众项目的种种不便。笔者认识一些排球迷,大家最大的苦恼就是没人、没场地,在北京这么大的城市里他们只能去有限的两三个体育馆打球,远不如做一名篮球迷、羽毛球迷来得方便。打球的人少,所以没有场地,场地不好订,反过来又挫伤了爱好者的热情,笔者的一位朋友,业余爱好就正从打排球向打台球转变。

  当一个运动项目失去了群众基础,无论是失去关注基础还是失去参与基础,对项目本身都是有害的。

  中国排球要稳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一个从国家队专业顶端到基层大众参与的系统工程,不能只靠国家队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也不能只靠地方队四年一次的全运会,当然更不能仅依靠换一名国家女排主教练就可以实现。

  笔者曾经问过北京男排主教练李牧,为什么我们男排差距这么大?他回答说,我们不是没有人,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人和能力都没有调动起来。当时笔者并不理解,但去年在现场全程转播了全运会男排比赛之后,对他的话深以为然。用一句话说,如果我们每年的联赛都是全运会那个水平和激烈程度,中国男排称雄亚洲、女排世界四强绝不是什么难事。

  问题就在于,是不是有一种机制、一种刺激,能把人的能力全都调动起来。★

  (文/洪钢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评论员)

评: 希望我们的官员好好 反思下,作为一个忠实的排球迷,也希望未来中国的排球 越来越精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4-2 12: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底子薄 失去基础的运动终究是要灭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2: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洪刚!!!挺犀利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真打想打球,可是没地方去。为了打排球我都想到大城市去,有体育馆有俱乐部的地方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2: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基本说出了问题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3: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冷艳这篇文章写到点子上了!
虽然他偶尔也冒出雷人语录
但看待大环境上还是有见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3: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犀利哥~~洪冷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3: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刚写这种文章一直还是在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3: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呵呵
看到作者的时候,居然还惊了一下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4: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确实中国排球的大众基础薄弱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本来有想打排球的人也因为没地方打而多“改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5: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在蕊网上看到这篇文章了,写的还是很实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5: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利不上天中国排球就没希望!
整天就是开口闭口奥运战略!
没联赛你会飞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5: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在大城市打排球的人也凤毛麟角!很多人拿异样的眼光看着你打排球? 非常普遍的是篮球 足球 羽毛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5: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环保达人


    兄弟,打排球不丢脸的,只是技术要求确实太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5: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呵呵
看到作者的时候,居然还惊了一下的感觉
一碟小菜 发表于 2010-4-2 13:30



    我也惊了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6: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宏观地分析了现在很多排球现状了。

很值得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6: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言不足


    国际排球和国内排球是一回事吗?其它不说,国内目前哪支球队能够在各个位置上都达到高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6: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些资料

从5 个城市的调查情况看,不论后备力量规模,还是排球在青少年
中的普及程度,与20 世纪80 年代“排球热”时期相比都不能同日而语. 以大连市为例,20 世纪80 年代,大
连市业余体校从12~17 岁每个年龄段男女都有一支排球队伍,中小学的排球活动也开展的红红火火. 而
目前辽宁省在市业余体校训练的男女队员加在一起也不过四五十人,昔日红火的中小学排球活动也日趋
暗淡. 辽宁省注册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分布在省体校及部分市业余体校,根据2004 年底的统计,各训练单位
总计有注册青少年排球运动员272 人,其中男135 人,女137 人,数量偏少.

2. 2. 1    中小学开展排球运动对培养排球后备力量的意义   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辽宁
省中小学迎来了开展排球运动的黄金季节. 以大连市为例,不仅市内4 区各所中小学都有排球队,就连许
多农村中小学也拥有自己的排球队. 各区中小学排球队比赛,参赛队伍多、水平接近,竞争非常激烈. 正是
这些比赛引发和推动了当时的“排球热”,也激发了当时人们对排球的热爱和兴趣. 女排“五连冠”时期,辽
宁省许多地方的中小学学生几乎人手一只排球.
从老一代中国女排队员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大部分运动员都是9~14 岁期间先在中小学进行启蒙训
练,然后通过各级体校打好基础后进入省市队,最后经过挑选进入国家队. 这些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轨迹告
诉我们,如果各基层中小学有众多的排球运动苗子,那么就能从中挑选出身材高、素质好、并有排球天赋的
优秀运动员. 由此可见,中小学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摇篮,是排球后备力量的储备库,在中小学大力开展
排球运动对培养排球后备力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2. 2    辽宁省中小学排球开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加上各校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驱使下,
各基层学校排球课余训练呈日益萎缩的状态. 新闻媒体对排球宣传的力度远远不够,中小学生对排球赛事
和运动员了解甚少. 根据调查,目前辽宁省有排球队的中小学越来越少,一些身体素质好,适宜练排球的学
生都选择了练田径和篮球,因为重点高中在招体育特长生的时候,都更愿意招有田径或篮球特长的学生.
尽管教育部把软式排球列为《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和健康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但这一
举措落实情况不够理想.

张大庆 ,孙秀芳《辽宁省排球后备力量培养的现状研究》 2006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6: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U - 17 年龄组排球后备力量不足
1984 年,我国在“奥运战略”计划的政策指导下,在项目结构战略调整中,一些省、市围绕全运会金牌
确定了“全运战略目标”,有的省一次调整掉1/ 3~1/ 2 项目,而投入大、奖牌少、成材周期长的集体项目在
一些省市的训练系统中被根除,基础受到严重破坏[2 ] . 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以体育推向市场为由,
将群众基础好、观赏性强的集体项目过早地被推向市场,从而减少对集体项目的投入. 而企业对运动队的
投入既不稳定,又无长远规划,使集体项目的发展受到限制. 由于两种体制的作用,目标和责任模糊,集体
项目后备力量的培养被削弱. 表1 显示:我国排球后备力量从上世纪80 年代前到90 年代初专业队数量下
降幅度48. 81 % ,业余队数量下降32. 14 % ,业余体校数量下降62. 72 % ,三线队伍在训人数下降58100 %[3 ] .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排球后备人才数量持续下滑情况相当严重.

少年阶段正处于专项身体素质发展和运动技术掌握的敏感期,是排球运动训练的关键时期,此阶段训
练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运动员以后的发展潜力. 我国的《排球教学训练大纲》是许多优秀排球教练员训
练经验和排球专家、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结晶,是为我国排球运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后备人才建立
的多年训练系统,具有很高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大纲》中,对少年各阶段的训练内容、目标和
要求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还明确要求在少年排球比赛中要对运动员进行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测试,以此来
促进少年排球训练的规范性和系统性,避免少年训练中的短期行为,为更高一级训练打好基础. 因此,在少
年训练中能否很好地贯彻执行《大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训练的质量. 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全
国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并没有得到基层很好的贯彻执行.
从表4 可以看出,在训练中严格执行《大纲》的体校教练员有26. 67 % ,77. 33 %的体校教练员在训练时
“以自我为主,偶尔参考《大纲》”,而中学排球教练员严格执行《大纲》的为8. 33 % ,没有见过《大纲》的达到
58. 34 %(表4) .

任   重《我国竞技排球后备力量的现状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6: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我国排球U - 17 年龄组后备力量不足. 从上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排球后备力量参训人数平
均减少了49. 93 % ,超过了1995 年统计的整体竞技后备力量人数的40 %的递减速度

任    重《我国竞技排球后备力量的现状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6-10 08:07 , Processed in 1.5058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